第一,参加课程改革的其他学科大部分已经历了长期发展,形 成了丰富的积淀,与教育改革相呼应。
第二,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制定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,所以 没有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、内容等进行清晰的界定。
第三,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相应的课程标准,高中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极有可能成为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、内容等进行界定 的最早的国家文本。可能成为认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 的参照。
2003年发布的《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(实验 稿)》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第一个信息技术课程标 准。 该标准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、设计思路、课 程目标、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进行了详细的说明。
基本理念: 提高信息素养,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;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,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; 关照全体学生,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;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,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 创新实践; 注重交流与合作,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。
考虑到与初中阶段的衔接、 各地发展不平衡等情况,选 择适度提高起点的设计思路
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各 阶段均为零起点,随着信息 技术教育的发展,很出现各 阶段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和意识,掌握基本知识和技 能,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 日常生活的影响 以计算机网络和网络技术为 主。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 块
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 《关于中小学普及信 息技术教育的通知》 和《中小学信息技术 课程指导纲要(试 行)》两份文件,是 阅读第三自然段。 我信息技术教育改革 说说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。 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。 信息技术 课程设计的特殊性
前言 课程基本概念 标准设计思路 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建议: 课时安排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考核与评价
总目标: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包括:知识与技能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
课程结构: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,共六个模块,每 个模块2学分(每学分18学时)
内容标准:采用“内容标准”、“例子”、“活动 建议”相结合(其中内容标准是主体,例子是对内 容的进一步解释,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的引导)
教学建议: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 学习氛围,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,让学生亲历处 理信息,解决问题
国家课程标准具有发行的性质,它是教材编写、教与学、 考试教育管理的依据
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对知识的前后顺序,不做硬性规定,这是《标准》和《大 纲》的一个重要区别,为教材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 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。
课程标准不同于教学大纲,它不是关于教学内容的具体规 定(教学大纲或者教科书),而是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描 述。 是某一阶段最低的、共同的要求,而不是最高要求